古典经济理论

凯恩斯把他之前的西方经济学统称为“古典经济学”,把从亚当·斯密、大卫·李嘉图到阿尔弗雷德·马歇尔、阿瑟·庇古的正统经济学家称为“古典学派”。凯恩斯这样分类的目的,是强调其学说对于现有经济理论的颠覆性,从宏观经济学后续的发展可以看出,他确实做到了。古典学派并没有系统的宏观经济理论,因此准确地说,本章介绍的是从微观经济理论中提炼总结出的、与当今宏观经济学研究方向接近的部分。

基本假设与研究对象

基本假设

1.理性代理人:经济体系的代理人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。

2.完全信息:供求双方不可能相互欺骗。

3.完全竞争:所有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。

4.市场完全弹性:当需求变动是,价格可以立即改变。

5.市场出清:满足瓦尔拉法则,不存在短缺和过剩。

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最完美的资源配置机制,可以进行自我调整。他们坚信市场组不存在失业和无效的资源配置,崇尚”自由放任“的经济理念,即”古典自由主义“的核心观点。

研究对象

古典经济学派的研究对象是“封闭的市场经济”,在气质包括两个部门——“发生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实际部门”以及“货币流通和产生价格的货币部门”。

古典学派认为这两个部门是互不干扰的,这种研究思路被凯恩斯称为“古典二分法”

理论概述

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是就业与产量决定,本节介绍古典学派在这一领域的成果。

产品市场

总量生产函数是表示整个经济体产出水平的生产函数。古典经济学的总量生产函数是短期生产函数,即假定资本投入量恒定,产出水平与劳动供给直接相关。古典学派并没有微观与宏观之分,其总量生产函数就是微观经济中厂商的个体生产函数的简单加总: 一个标准的古典总量生产函数中:

1.,产出与劳动投入产出正相关

2.,劳动边际报酬递减

3.,产出与技术投入正相关,当技术作用很大时,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增

在实际处理中,最常使用的函数是Cobb-Dauglas生产函数:

劳动市场

古典经济学派用工资率衡量劳动市场的价格,认为经济中的总就业量由劳动市场的供需均衡绝定。

劳动需求方面,设为货币工资率,为产品价格,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即​。因此对单个厂商来说,对劳动的需求函数为: 由于劳动边际报酬递减,这个需求函数为实际工资率的减函数。将单个厂商的劳动需求函数加总,就可以得到劳动力市场总的劳动需求函数: 劳动供给方面,当工资提高时,会对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意愿产生两种相反的影响:

1.替代效应:劳动者休闲的机会成本提高,增大劳动供给

2.收入效应: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,减少劳动供给

新古典学派假定,实际工资率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,因此劳动供给为实际工资率的增函数、把所有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函数加总,就得到总的劳动供给函数: 劳动力市场的均等,就由这两个函数决定:

由于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,可以通过调整货币工资来调整劳动供需平衡,因此在古典学派的模型中,劳动力市场永远是充分就业的。

资本市场

投资与收入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另一个核心,古典学派认为,利息率是资本市场的价格,经济中的总投资量由储蓄与投资的均衡决定。在资本市场,储蓄是资金的供给,和利息率成正比,投资是资金需求,和利息率成反比,即:

资本市场的均衡,如下图:

古典学派假定利率完全弹性,因此资本市场也始终出清。

萨伊定律

萨伊定律是一条古典学派的“铁律”,由让·萨伊于1803年提出。

萨伊定律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一句话表述,即“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”。这条定律至关重要,是理解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分歧的核心

萨伊认为人们生产是为了满足消费,一切商品都是为了交换其他商品,因此供给和需求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,在市场上总供给和总需求是恒等的。基于以上认识,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中心被完全放在总供给的决定层面,而总需求则被完全忽视了。

在大萧条之前,资本主义还没有发生过普遍生产过剩的危机,因此萨伊定律一直没有被“证实”,但也没有被“证伪”。当大萧条来临后,古典经济学固守萨伊定律,对危机发生的原因避而不谈,最终被凯恩斯主义替代。

货币数量论与古典二分法

相比对‘’实际部门“的均衡分析,古典学派认为”货币部门“的研究意义不大,仅提出了货币数量论,用以解释名义价格的产生机制。

货币数量论(The quantity theory)

货币数量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,1752年,大卫·休谟在《论利息与货币》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货币数量论,在那之后,大卫·李嘉图、詹姆斯·缪勒和欧文·费雪也对该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货币数量论研究的是通胀和货币增长率的关系(通胀与四个变量有关:1.货币增长率2.利率3.政府收入4.失业)

货币数量论一般是就长期而言,短期则存在一些缺陷。

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两种主要形式:

1.,被称为交易方程,有时也写作

该式由欧文·费雪提出在其代表作《货币购买力:其决定因素及其与信贷、利息和危机的关系》中提出现金交易方程式。指出,在商品交易中,买者支出的货币总额总是等于卖者收入的货币总额,其中,为货币供应量(名义货币供给),为货币流通速度,为价格水平,为一定时期的交易量,有时也用一定时期的产出(长期均衡产出)表示。

等式左边

等式右边即社会总的产出价格

上述均假设是定值,因此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的变化成正比

同时货币数量的改变不会改变产出与就业情况

2.,称为现金余额方程

由马歇尔和庇古提出,其中为人们持有的货币与名义收入的比例。

交易方程式衡量的是货币供应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,是一种宏观关系;现金余额方程衡量的是人们持有的现金余额的决定因素,是一种微观关系。

古典二分法

古典学派认为经济分为两个部门,且两个部门互不干扰,这种思想极为“古典二分法”。

实际部门

1.总量生产函数:

2.劳动力市场均衡:

3.资本市场均衡:

货币部门

1.货币需求论:

可以看出,两个部门之间没有相互联系的变量。实际价格(交换价格)由实际部门的市场均衡单独决定,名义价格由货币部门的货币供给量单独决定,二者互不干扰,这种关系即为古典二分法的根本含义。


古典经济理论
http://xingyuan1997.github.io/2023/11/24/古典经济增长理论/
作者
Xingyuan Feng
发布于
2023年11月24日
许可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