凯恩斯主义经济学
凯恩斯的《就业、利息与货币通论》之后,一切宏观经济学家在做的,无非就是“支持凯恩斯”和“反对凯恩斯”而已。本文所介绍的凯恩斯主义属于二战前凯恩斯本人和其追随者的理论,IS-LM和AD-AS等内容属于二战后凯恩斯学派的发展,在“新古典综合学派”中进行叙述。
从大萧条到《通论》——凯恩斯经济学年记
1918年,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英国经济陷入了十多年的衰退,工农业产值常年下跌,同时物价高企,而过去混得风生水起的古典经济学家们对此一筹莫展。在此背景之下,凯恩斯开始寻找英国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和解决措施。
1923年,凯恩斯在英国《国民周刊》上发表文章,批判马歇尔经济学(即古典经济学)在彼时的英国失灵了,与他持有相同观点的经济学家还包括罗宾逊夫人等,而庇古则坚决反对他的说法,并与凯恩斯展开了辩论。这场辩论让许多坚定持有古典经济学观点的人开始反思,英国自亚当·斯密以来的古典经济学信仰开始动摇。
1924年,英镑在外汇市场升值,英国出现按战前平价恢复金本位的呼声,凯恩斯坚决反对金本位,他预测金本位会使英镑价值虚高,企业会因此停产,导致失业率上升。1925年,时任英国财政大臣丘吉尔曾邀请凯恩斯到唐宁街11号咨询对金本位的建议,但却仍然在4月29日宣布恢复金本位。同年7月,凯恩斯发表《失业与货币政策》系列论文,后续改名为《丘吉尔先生的经济后果》,继续批判恢复金本位,而英国恢复金本位后失业率果然迅速上升。
1926年,凯恩斯出版了《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》,认为过去英国“依据的的经济原则建立在自由放任主义和自由竞争假设上”,而目前“社会正在迅速与这类假设相背离”。这篇文章宣布自由放任主义已经寿终正寝,标志着凯恩斯与其老师马歇尔和古典经济学派的彻底决裂。
1929年,英国大选前夕,英国自由党领袖劳埃德·乔治提出了耗资1亿英镑的政府公共建设计划,宣称这样做可以让失业率恢复到正常水平,凯恩斯对此发表题为《劳埃德·乔治能做到吗》的文章,支持自由党的计划。在这篇文章中,凯恩斯第一次系统提出乘数理论,并且开始显现出有效需求的思想。
1930年,大萧条从美国传播到英国,同年7月,时任首相麦克唐纳设立经济学家委员会,凯恩斯任主席,这个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对经济形势进行评估,分析其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法。在委员会讨论中,凯恩斯和卡恩等人主张实行公共政策,而罗宾斯和庇古表达坚决反对。这种争论使凯恩斯深刻意识到,为了保证自己的政策能被采纳,必须首先说服他的经济学家同行,为此,他开始着手进行新理论的打造。
1931年11月至1932年9月,凯恩斯完成了《生产的货币理论》,这是一本讨论总产量决定原因的著作,在其中凯恩斯试图将货币理论同短期生产理论结合起来,这本书也因此成为第一本试图打破古典二分法束缚的经济著作。
1932年9月至1934年,凯恩斯先后发表了《通向繁荣的途径》、《论乘数》等论文,叙述有效需求和乘数原理,并将《生产的货币理论》续作《就业的货币理论》先后更名为《就业通论》和《失业通论》。
1934年,凯恩斯将《失业通论》再次更名,最终定名《就业、利息与货币通论》。同年5月,他访问美国,同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会面,与其讨论干预主义思想,促成了罗斯福新政的推行。
1936年,《就业、利息与货币通论》出版,宏观经济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。
理论概述
产品市场
古典学派将社会总量生产函数仅仅看作是个体生产简单加总,因此在宏观分析时用的仍然是个体经济分析的老三样(效用、均衡、边际)。凯恩斯学派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提出了国民收入(产出)核算的方法论,用总量经济分析取代了个体经济分析。
《通论》第6章中,凯恩斯提出了三种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:
1.生产法:
2.支出法:
3.收入法:
同时,凯恩斯辨析了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、总收入与净收入的关系,明确了消费、储蓄、投资这些总量与国民总收入的数量关系(此时凯恩斯未明确提出政府购买G):
劳动市场
古典学派假定,劳动的供给和需求都是实际工资率的函数。凯恩斯同意实际工资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,但是否定劳动供给与实际工资有关。
凯恩斯认为,劳动者关注的是货币工资
凯恩斯的劳动市场均等可以见到表述为:
资本市场
古典学派认为,利息率作为储蓄的报酬由储蓄和投资的均衡所决定。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利息是放弃流动性的报酬,利息率由货币数量(货币供给)和流动偏好(货币需求)决定。
货币数量由中央银行觉得,因此高度无弹性,短期内可以视为不变;流动偏好则源于交易动机、预防动机和投资动机:
1.交易动机: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,
2.预防动机: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的货币,与收入有关,但一般数量较为稳定。
3.投机动机:为了进行金融投机而持有的货币,
凯恩斯的利率绝对可以简单表述为:
在储蓄和投资的关系上,萨伊定律认为“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”,而凯恩斯学派认为二者并不直接关联。储蓄是消费者的行为,投资是生产者的行为,不同经济主体的行为难以协调一致,因此投资不一定随着储蓄增加而等量增加,且多数情况下投资会小于储蓄,造成有效需求不足。
三个市场的相互联系
综合上述三个市场,可以得到如下的凯恩斯方程组:
而在凯恩斯学派模型中,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均衡决定
“20世纪经济学最重大的突破”
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意义
1.古典经济学研究单个行业或者厂商在既定资源下的最优分配,这在过去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唯一主题。而凯恩斯主义将经济学的研究目光扩展至整个社会的产量和就业,使经济学成为一门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学科。
2.凯恩斯主义打破了经济学中“完全就业”、“价格与工资弹性”、“供给创造需求”等假定,创造了总需求分析方法,将过去古典学派理论的试用范围进行了扩展。凯恩斯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关系,类似于相对论和经典力学的关系,前者并不否定后者,只是扩宽了后者的界限(“古典主义仅在充分就业情况下正确”和“经典力学仅在低速情况下正确”)。
凯恩斯主义的实践意义
随着经济学的发展,凯恩斯的理论已经被验证不完全正确,但凯恩斯的思想依然被无数学者奉为圭臬,核心在于其难以估量的重大政策实践意义。
在凯恩斯之前,市场被视为一切经济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,自由放任被视为对待一切经济问题的正确态度。而凯恩斯来了,带着他的《通论》,在大萧条的阴影下,用积极干预代替了自由放任,将古典经济学从政府扫地出门。
凯恩斯认为经济体系的自发运行长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,导致非自愿失业,要摆脱衰退就必须扩大总需求。但消费需求受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制约,投资需求受资本边际回报和利率制约,因此扩大总需求的指责就必然落在政府身上。凯恩斯主义通过回答以下问题,开创了宏观政策的重大革命:
- 为什么是政府?——在萧条时期,货币政策由于流动性陷阱而失效,此时财政政策的作用是直接而效果明显的。
- 钱从哪里来?——扩大财政的资金不能由税收提供,因为税收会挤压消费,而应通过借债筹得。但借债必将引发财政赤字,这就否定了自亚当·斯密以来政府长期奉行的财政收支平衡原则。
- 用钱做什么?——政府开支主要用于政府购买和政府投资,政府购买促进市场出清,而政府投资用于提供基础设施。这样一来,政府只增加总需求,不会加剧供给过剩,不会挤压私人投资。
说了这么多优点,凯恩斯的理论也有显著的弊端:它既不适合长期分析,也不解决资源配置问题,只适用于摆脱经济危机,因此也被称为“萧条经济学”。为了使凯恩斯的理论能够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,希克斯、萨缪尔森等人尝试将其与古典学派进行综合,创造了“新古典综合经济学”。
古典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均衡对比
古典学派 | 凯恩斯学派 | |
---|---|---|
产品市场 | ||
短期生产函数,即假定资本投入量 |
国民收入(产出)核算的方法论,用总量经济分析取代了个体经济分析 | |
劳动市场 | ||
劳动力市场永远是充分就业的 | 否定劳动供给与实际工资有关,工资粘性理论 | |
资本市场 | ||
利率完全弹性,资本市场始终出清 | 利息率由货币数量(货币供给)和流动偏好(货币需求)决定 | |
货币市场 | ||
货币数量的改变不会改变产出与就业情况,古典二分法 | 货币部门的变量价格同实际部门的变量相互联系,货币部门决定r |